人力集团

首页>集团党建 > 专题教育

韩 震: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4-05-14

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韩  震
 
[摘  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参照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所孕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汲取最新成果,解决教育本身内在结构和体系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目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可见。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学术界正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知识体系构建。其中,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因为所有的知识体系都需要教育的传承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科是具有基础性和贯通性的。可以说,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各个学科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事关中华文脉的发展与延续,事关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需要我们基于新时代之问作出更多努力和探索。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实践
 
显然,新时代教育实践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且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因此,除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之外,新时代教育实践的显著特点在于:首先,中国教育在追赶过程中有了迅猛发展,已经赶上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逐渐从“跟跑”发展成为某些方面“并跑”甚至在个别领域“领跑”的阶段,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已经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其次,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西方教育的精华部分逐步纳入了我国的教育过程之中,可以说,对于国外的东西,我们已经消化并且将其不同程度地加以中国化了;最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巨量的受教育人口和从事教育活动或职业的人口。从人文到社会科学、从知识传承到高科技、从民生到军事,我们的教育体系涉及方方面面。面对这样的体量,我们不能事事都按照别人的蓝图去做,必须按照自己的实际,基于自己的需要,规划自己发展的路径、教育铺开的路线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育科学中则必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从中寻求中华民族有机的基因性的精神和观念特质,形成中国特色教育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的特点:一是具有历史上最早成体系的教育实践,而且有自觉的教育反思和总结,形成了有自身文明特点的教育体系;二是中国的教育绵延几千年而没有中断,有自己的基因连续性,传统教育智慧仍然存在于当代的教育实践之中;三是中国的教育有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譬如,特别关注德育、强调“做人”,社会广泛重视子女的教育等。一个民族的教育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意识发展,必须把自身的状态作为出发点。没有出发点,就谈不上发展。人只有基于已有的理解结构才能理解新的问题,同样,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必须基于自己的教育现实才能发展新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实践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丰厚资源。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才能保持一个民族教育持续的生命力。植物根深才能叶茂,思想文化、知识体系亦是如此。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参照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所孕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不懈斗争,在民主革命、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运动中不断切换革命主题,在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和救中国方案的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开辟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国革命传统紧密相关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这些理念和实践依然塑造着中国教育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时代性飞跃,不仅让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还让中华民族重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并且让中国迅速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必须反映革命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基础。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必须在世界范围内汲取最新的科学的先进的成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但是缺乏理论化的教育知识体系。因此,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汲取世界教育理论的精华和方法。在吸收世界教育理论成果时,不能囫囵吞枣、食洋不化,而是要以我为主、精心选择,要注重吸收教育思想和智慧的精华,吸收新的研究教育的科学方法,要特别关注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影响。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方面,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探索和汲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方法论,但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真谛,我们还要补一些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在与现代西方知识体系接触之前,中国的知识大多处于经验形态。相比较而言,经验形态的知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教育效率比较低,往往是靠经验积累,在教育中体现为师傅带徒弟;二是教育有效范围有限制,譬如,学木匠的不会铁匠活,反之也一样。理论形态的知识则是抽象原理式的,是普遍有效的,因而可以进行体系化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扩大了教育的有效范围。正因如此,人们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理论形态的知识才能与现代社会规模化、系统化的教育相适应,这样的知识体系才能得到大规模普遍化的传播。而以往经验形态的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的,教育效果就是经验积累。要打造中国特色的教育,我们要超越原来的传统,走向现代化,而这就需要理论化、体系化,从而形成一种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譬如,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仅仅从道德的层次去批判资本主义,而是通过“商品”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构成了一个科学的论证叙述方式,进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与规律。今天,我们要构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必须是这样原理式甚至是能够演绎的体系,这才是可期的理想目标。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必须研究教育活动自身所蕴含的人的本质、人的生成以及特殊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触及到深层的哲学世界观层面
 
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改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遇到的却是特殊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不是绝对客观的对象,而是有自主意识、有自由意志、有情感和创造性心灵的对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主体性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学相长”是个显著特点,有些学生会提出比老师更有创造力的想法,也就是说,老师能够激发学生提出有创造性的新想法,这是教育真正成功的确证。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过程,而且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的相互激励过程。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解决教育本身内在结构和体系问题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说,必须构建全面、系统、整体的教育体系,而不能简单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全面、系统、整体地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譬如,重申劳动教育的不可或缺性,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在其基础意义上,当然离不开作为人的活动的劳动。人在劳动中开启了把自己的主观目的或意志对象化的过程,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地让自己越来越成为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主观目的,人就必须探索客观世界,获得规律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新知、提升能力。从一开始,人的劳动就是由主观意图、思想认识和身体掌握工具进行的客观活动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劳动都是智力和体力的结合。随着人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逐渐出现了分离现象,因而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甚至异化。但是,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不可分割的,观念性的活动也是需要客观活动支撑的。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初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讲的“主奴辩证法”告诉我们,劳动对人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当主人把劳动全部推给奴隶时,也就必然把自己变成一无所长的多余者;而奴隶却在改变世界的劳动中获得了自信和不可或缺性。在今天,做家务本来是人保证自己生存能力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家长却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学习。然而,这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儿童在动手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智力及其他能力。缺少劳动教育,并不能让孩子在学业上有更大提升,反而会导致在人格和非智力因素上出现不足,难以塑造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家长本意是爱孩子,但却在无意中害了孩子,让孩子成为一种“片面的人”。
 
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动手能力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强化了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了生活品质,而且在对劳动的理解中,逐渐增强了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之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劳动教育对智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劳动能力的因素。通过体力创造试验装备并通过操作仪器实现技术性介入,才能推动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只用现成的设备,往往只能进行重复性实验。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或组装新的设备,才能进行开拓性创新性试验和研究。美育和体育与劳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劳动创造中,人们才能真正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人们不仅得到体力的磨砺,而且能真正体悟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如此重要,必须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时,必须给劳动教育留有空间。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目前的一个短板,我们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完整性、同一性,让其在发展生成过程中仍然保持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这需要我们持续进行探索与研究。

总之,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建立一种基于历史传统、教育实践的开放性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GH ZD-Y-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韩  震,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原载2021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 上一篇:社会主义教育
  • 下一篇:形势政策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 支持(合作)单位:

    菏泽市招才引智服务中心 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菏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菏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菏泽市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铭拓致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菏泽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人民路1388号经典国际A座25楼

    电话:0530-5139379   0530-5139258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订阅号
    版权归菏泽人才发展集团所有   鲁ICP备2022002900号-1   鲁ICP备2022002900号-2 技术支持:千合网络